今日立秋: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
作者:2020-08-07

  

  8月7日星期五,我们迎来了秋天的第一个节气——立秋。

 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,有“一候凉风至,二候白露降,三候寒蝉鸣”的说法。

  “一候凉风至”说的是天气有转凉的趋势,吹来的风已经不像盛夏那般酷热。“二候白露降”指早晨的大地已有雾气了。“三候寒蝉鸣”中,寒蝉开始鸣叫,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,寒蝉之于秋天,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,都是一种信号。

  那么“候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“一候”又是多少天?

  这里的“候”其实是古代气候学上的一种基本时间单位,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小的时间单位。在二十四节气中,“五天为一候,三候为一气”。

  “五天为一候”好理解,那“三候为一气”又是什么意思呢?

  就是说,一候是五天,3个“一候”恰好是15天,正好等于一个节气的长度。正因为如此,一个节气才被称为“三候”。

 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年中24个具有时节意义的日子,称为二十四节气。又根据动植物和气象的自然规律,将每个节气细分出了“三候”。所以二十四节气对应着七十二物候。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特有的物候农时历,千百年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。根据西汉《礼记·月令》中的记载,汉语中的“气候”一词,即源自二十四节气之“气”和七十二物候之“候”。

  

  

  再回到立秋节气之三候,“一候凉风至,二候白露降,三候寒蝉鸣”就能够理解了。

  虽说凉风至,可我国幅员辽阔,各地纬度、海拔高度不同,如何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入秋呢?实际上,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盛夏和雨季末期,天气多闷热,俗称“秋老虎”。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,凉风阵阵、黄叶飘飘的秋日之景也是极难见到的。

  但毕竟,气温已经开始下降,许多民谚就描述了这种季节变化。

  “早上立了秋,晚上凉飕飕。”

  “立了秋,把扇丢。”

  当然也有吐槽立秋后仍然热的。

  “立秋早晚凉,中午汗湿裳。”

  “立秋不立秋,还有一个月好热头。”

  对立秋有期待的还有农民们。

  “立了秋,哪里有雨哪里收。”

  “立秋雨淋淋,遍地是黄金。”

  秋天更是收获的季节。古人说,“春生,夏长,秋收,冬藏”。辛勤的劳动,结出丰硕的果实,使得古人有感谢自然和祖先恩赐的习俗。周代就有天子带领三公九卿迎秋祭祀的传统。《东京梦华录》中也有“立秋日,满街卖楸叶,妇女儿童辈,皆剪成花样戴之”,体现宋代妇女儿童有立秋日喜庆的风俗。

  更为人知的便是立秋以悬秤称人了。将结果与立夏之日所称相比对,看看这个难耐的“苦夏”让人减去了多少体重。这也是自然的事情。夏天人们胃口差,吃的少了,自然就会瘦。在今天看来,减肥成功确实值得大大庆贺一番了。古人则并非如此,而是得“贴秋膘”,把减掉的体重再加回来。

  “贴秋膘”的方法,自然是进补味厚佳肴,首选吃肉,“以肉贴膘”。

  中国邮政曾于2018年8月7日发行过《二十四节气(三)》特种邮票1套6枚,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: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。“立秋”这枚邮票就表现了一家人围坐“贴秋膘”的温馨场景。

  

  节气诗歌

  早秋曲江感怀

  白居易

  离离暑气散,袅袅凉风起。

  池上秋又来,荷花半成子。

  唐代的白居易为我们描绘暑秋流转之际的荷塘美景。暑气消散、凉风乍起。池上的凉风已让人感觉到阵阵凉爽。娇艳的荷花此时已经结出饱满的莲蓬。

  立秋七月节

  元稹

  不期朱夏尽,凉吹暗迎秋。

  天汉成桥鹊,星娥会玉楼。

  寒声喧耳外,白露滴林头。

  一叶惊心绪,如何得不愁。

  与白居易并称“元白”的元稹也感受到暑尽凉来的秋意。七月里七夕最为浪漫,牛郎织女相会于鹊桥。凉风之后便是白露降,引起诗人许多愁绪。

 

  海报设计:于童、王国政 ; 撰稿:周凯